中國電動車行業:投資者的股票趨勢
● 2024年,中國的電動汽車(EV)行業經歷了顯著增長,已成為全球領導者。
● 2024年,幾家中國EV製造商實現了顯著增長,其中 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BYD) 引領先鋒,其海鷗和秦L Dm車型成為各自類別的最暢銷品牌。
● 該行業面臨國際監管挑戰。
中國的電動汽車(EV)行業當前正在經歷顯著增長,並鞏固了其全球領導地位。 2024年,中國在8月份實現了一個顯著里程碑,銷量突破100萬輛EV,標誌著其汽車市場電氣化進程的重大增長。 這個數字 代表 當月所有車輛銷售中的30.6%,突顯電動車的持續上升趨勢。
新能源車(NEV)的銷售首次超過傳統內燃機車。這一轉變表明中國從傳統汽車向電動化轉型取得了重要里程碑,受消費者接受度的提高和製造商積極的市場推廣策略推動。S&P全球機動力預測,NEV將在2024年佔乘用車市場的46%,較2023年的36%增加。
BYD單獨 已售出 今年已超過100萬輛新能源車(NEV),強化了其主導市場地位。 其他品牌,如Xpeng,Zeekr和GAC Aion,也開始崛起,為充滿活力的競爭格局做出貢獻。
中國電動汽車股票年增長最快
在不斷發展的中國新能源車市場中,一些公司展現了令人矚目的年增長率,成為投資者關注的熱門股票。以下是一些有顯著增長的中國股票,根據Insider Monkey。 Insider Monkey 和 Morningstar:
理想汽車(臨時代碼)NASDAQ: LI:理想汽車報告稱,九月份交付車輛收到了48.9%的年增長率,共計交付了53,709輛車輛。第三季度,他們交付了152,831輛車輛,相較於去年同期增長了45.4%。在售價200,000人民幣及以上的新能源車中,公司估計擁有17%的市場份額,使其在國內品牌中位居領導地位。
蔚來公司(紐交所: NIO): NIO也展示了增長,2023年第三季度交付了61,855輛車,較上一年增長了11.6%。九月份,蔚來以21,181輛車實現了35.4%的年增長。截至2024年,蔚來公司在中國電動車板塊的市場份額約為2.1%。該公司在高端電動車領域具有強勢地位,與比亞迪和小鵬等國內龍頭企業競爭。
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場外交易: BYDDY): 比亞迪已鞏固了其在中國電動車市場的龍頭地位,2022年銷售超過180萬輛乘用車。這佔了中國乘用新能源車市場約28%。該公司專注於大眾市場的電動車和強大的生產能力促使其顯著增長。比亞迪目前在中國電動車市場領先,佔據著在純電動汽車(BEV)和插電混動車(PHEVs)的重要市場份額。
要了解更多有關電動車股票並了解行業新聞,請查看 moomoo .
比亞迪增長
比亞迪在新能源車市場上經歷了顯著增長。在2024年上半年,該公司報告稱乘用插電式電動汽車銷量總計約190萬輛,較去年同期增長29%。其中包括超過85萬輛電池電動車(BEV),增長14%,以及超過110萬輛插電混動電動車(PHEV),增長44%。 插電式混合動力電動車 (PHEVs)銷量大幅增加了44%。
比亞迪正朝着在2024年銷售約400萬輛汽車的宏偉目標邁進,僅在今年頭五個月就售出了127萬輛汽車。該公司實現了 創紀錄的銷售月份 2024年5月,新能源汽車銷量為331,817輛,同比增長38.2%。儘管市場競爭激烈並且市場價格下降,這一強勁表現仍然出色。
總的來說,比亞迪(BYD)對實惠電動汽車和國際擴張的戰略聚焦,使其在全球汽車市場中成為領先角色。
蔚來增長
蔚來在2024年展示出顯著的增長,鞏固了其在電動車(EV)市場中的重要地位。在2024年第二季度,蔚來實現了57,373輛汽車的歷史交車量,同比增長143.9%。這一增長趨勢延續到了第三季度,在該季度,蔚來宣佈交付了61,023輛汽車,進一步提升了其在中國電動汽車市場的市場份額。 2024年的第二季度記錄交車量達到57,373輛,同比增長143.9%,這一增長趨勢持續到了第三季度,在第三季度,蔚來報告了61,023輛汽車的交車量,進一步增強了其在中國電動汽車市場的市場份額。
到2024年9月,蔚來已經 交付 21,181輛汽車,較去年同月份增加35.4%,使該公司全年交付總數達到149,281輛汽車。
該公司還推出了一個新的預算品牌ONVO,首次亮相是ONVO L60 SUV,僅三天內交付了832輛車,迅速獲得了市場的反響。
總的來說,Nio在電動車技術方面不斷創新,如在電池更換方面的進展,以及進軍歐洲和中東等新市場,突顯了其強勁的增長軌跡。
Zeekr
Zeekr,吉利的高端電動車品牌,最近實現了顯著增長,主要是由於車輛交付量的強勁同比增長和擴大努力。截至 2024年9月,Zeekr今年的總車輛交付量達到了142,873輛,較2023年同期增長了81%。值得注意的是,Zeekr 已交付 單單2024年第2季就售出54811輛汽車,實現當季同比增長100%,有助於其營業收入大幅增長至27.6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58%。該公司毛利率也 改善 至17.2%,相比上一年的12.3%,表明每輛車銷售的盈利能力更強。
該公司已經超越中國,進入了歐洲、日本和墨西哥等新市場,並推出了新技術,如快速充電和自動駕駛功能。 蔚來最近推出的產品,包括蔚來7X SUV,旨在吸引廣泛的全球消費者群體,提供豪華和功能,特別適合城市和越野條件。 未來,蔚來計劃繼續全球擴張並投資於研發,以加強其在競爭激烈的新能源汽車行業中的市場地位。
投資中國新能源汽車股票的潛在風險
投資中國電動汽車(EV)股票提供獨特機會,但也伴隨着特定風險,考慮到監管環境、競爭格局和市場波動性。
以下是一些主要風險:
監管和政策風險:中國政府一直在支持新能源車增長方面起著重要作用,通過補貼、稅收減免和獎勵等方式。然而,政策轉變,比如減少或取消補貼,可能會直接影響新能源車企業的銷售和盈利能力。例如,隨著新能源市場逐漸趨於成熟,中國正逐步減少補貼,這可能會對那些高度依賴政府支持的企業的利潤率造成壓力。
中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尤其是與美國之間的,也可能影響擁有海外市場的新能源車製造商。出口限制或關稅可能會影響中國新能源車製造商擴展國際業務的收入。
市場飽和和激烈競爭:中國新能源車市場競爭激烈,國內企業(如比亞迪、蔚來和小鵬)和國際品牌(如特斯拉)都在爭奪市場份額。目前中國有超過100個新能源車品牌在運營,這可能導致價格戰,擠壓所有玩家的利潤率。這種競爭可能妨礙企業實現可持續的長期增長。
新能源車技術的快速創新需要持續投資於研發,對企業保持技術上的跟進造成壓力。對於較小或新成立的企業來說,這種對不斷創新的需求可能是不可持續的。
供應鏈和成本挑戰:雖然中國擁有強大的新能源車供應鏈,但最近的電池材料短缺和全球供應鏈中斷已經影響到生產成本。關鍵的電池材料,如鋰,出現價格波動,這可能導致更高的製造成本,對無法將這些成本轉嫁給消費者的新能源車企業來說,這可能會減少利潤。
需要來源可持續的電池材料並發展內部電池生產能力是另一個挑戰。那些無法確保穩定供應鏈的企業可能面臨生產減速或更高成本。
財務風險和估值疑慮:包括蔚來和小鵬在內的許多中國新能源車企業處於虧損狀態,因為他們將增長置於盈利之上。投資者可能會面臨高風險概況,因為這些企業大量燒現並且依賴資本市場來融資。如果這些企業無法實現盈利,他們可能會在未來籌集資金時遇到困難。
新能源汽車板塊的高估值可能導致股價調整。如果未來的收入或市場份額增長不能滿足投資者的高預期,股價可能會急劇下降。
潛在退市和審計問題:一些在美國股票交易所上市的中國新能源汽車公司,如蔚來和小鵬,面臨由於監管變化(如《持有外國公司問責法案》)帶來的退市風險。該立法要求外國公司遵守美國的審計標準,不遵守可能導致退市,降低對美國資本市場的准入,並影響投資者信心。
投資中國新能源汽車股票的潛在好處
投資中國新能源汽車股票提供了幾個好處,考慮到中國在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快速增長和支持性政府政策。以下是一些主要潛在優勢:
高增長潛力: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電動車市場, 電動汽車銷量 2023年電動汽車銷量佔所有汽車銷量的近30%。隨着國內需求的上升,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市場預計將穩步增長,爲像比亞迪、蔚來和小鵬等公司的投資者提供了巨大的增長機會。
政府支持和補貼:中國政府通過各種激勵措施,包括補貼、稅收優惠和基礎設施投資,對新能源汽車板塊顯示出強大支持。促進可持續交通的政策通過使新能源汽車的擁有更加便利並鼓勵廣泛採用,使國內新能源汽車公司受益。
技術進步和創新:中國新能源車製造商以其快速的創新而倍受認可,許多公司在電池技術、自動駕駛和能源效率等領域處於領先地位。例如,像比亞迪和蔚來這樣的公司正在開發自有的電池技術和自動駕駛功能,在全球範圍內競爭日益激烈。
全球擴張機遇:中國新能源車公司正在國際拓展,許多企業旨在進入歐洲、日本和拉美市場。比亞迪和陸風等品牌已在歐洲和拉美開展業務,並有進一步擴張計劃。這種國際增長爲他們帶來了中國之外的新收入來源,實現了市場拓展,減少對單一區域市場的依賴。
環保和ESG投資吸引力:新能源車行業與全球對傳統內燃機的環保替代品的推動相一致。隨着可持續性成爲投資者的重要關注點,中國新能源車股票提供了支持綠色技術的途徑。投資於這些公司對ESG(環境、社會和治理)投資者具有吸引力,可能導致對這些股票的需求增加,潛在地提高估值。
總的來說,中國新能源車股票在一個增長迅猛的行業中具有高增長潛力,獲得政府的堅定支持,擁有先進技術並不斷擴大國際市場。這些因素使其對尋求參與交通和清潔能源解決方案未來的投資者具有吸引力。
美國與中國新能源車行業趨勢比較
美國和中國的新能源車行業均引領全球增長,但在市場趨勢、監管支持、技術專注和消費者偏好方面存在顯著差異。
以下是兩者之間的主要趨勢比較:
市場規模和增長: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車市場, 新能源車銷量 中國愛文思控股旨在到2030年將新車銷售的40%佔成電動車,而美國正在快速迎頭趕上,拜登政府設定了2030年新車銷售50%成電動的雄心目標。美國的電動車銷售僅佔2023年總車輛銷售的約7%,是全球第二大電動車市場,到2023年將佔全球總車輛銷售的近30%。
政府支持和政策:中國政府爲新能源車製造商和消費者提供了大量補貼、減稅和激勵措施。中國還爲建設充電基礎設施和換電站提供大力支持。美國提供稅收抵免和激勵,但對新能源車製造商的直接補貼較少。通貨膨脹減緩法案(IRA)爲新能源買家提供稅收激勵,支持國內電池生產。
消費者偏好和市場分割:中國新能源車市場分割明顯,對經濟實惠、小型新能源車需求旺盛,這源於城市化和密集城市人口。許多中國公司,如比亞迪和五菱,專注於價格親民的新能源車型,迎合各個收入水平。美國市場最初專注於高端車型,特斯拉主導豪華和性能領域。然而,隨着競爭加劇,雪佛蘭和福特等品牌推出更實惠的選擇。
科技和創新聚焦:中國新能源車製造商率先推廣換電池技術,使車輛能夠快速更換耗盡電池爲充滿電的電池,減少等待時間。諾等公司正在中國及最近在歐洲擴建換電站。美國汽車製造商專注於先進電池技術,如固態電池和高能量密度選項,致力於提供更長續航里程和更快充電。
國際擴張和全球影響:中國新能源車製造商積極擴張至國際市場,特別是歐洲、東南亞和拉丁美洲。比亞迪和諾等品牌旨在通過專注於實惠的新能源車款和優質服務,奠定全球存在。在進入西方市場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功。美國品牌也在國際擴張,特斯拉在歐洲和亞洲擁有重要的市場份額。福特和通用等傳統汽車製造商正着重拓展新能源車出口業務,特別是向歐洲。
中國政府的新能源汽車行業政策
中國政府已經實施了一套全面的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車行業,旨在將中國定位爲全球新能源汽車的領導者,包括新能源汽車的採用、生產和創新。主要政策領域包括補貼、規定產量、基礎設施支持、研發投資和國際擴張激勵措施。
以下是概述:
消費者和製造商補貼:中國長期以來一直向新能源汽車買家提供直接補貼,以使新能源汽車更加負擔得起,儘管隨着市場成熟,這些補貼逐漸減少。符合一定行駛里程、能效和安全標準的新能源汽車符合條件,吸引消費者購買電動汽車而非傳統燃油車。對於製造商,稅收減免和生產補貼減少運營成本,支持市場準入。
政府還實施了新能源汽車購買稅收優惠政策,目前持續至2025年,特別有利於在城市地區流行的低成本和中檔新能源車型。
規定產量和新能源汽車積分制度:中國的新能源汽車規定產量系統要求汽車製造商達到特定的新能源汽車產量配額,新能源汽車積分與產量掛鉤。未達到這些配額的汽車製造商必須從超額達標的公司購買積分,爲所有公司提供增加新能源汽車產量的激勵機制。
長期來看,中國正在逐步淘汰內燃機車,目標是2030年新車銷量的40%為新能源汽車,到2035年實現全面電動化。這一積極的時間表正在塑造在中國運營的中國和外國汽車製造商的策略。
充電網絡擴建:中國在新能源汽車基礎設施方面處於領先地位,建立了全球最大的公共新能源汽車充電網絡,得到政府支持的倡議提供快速充電站和更換電池設施。中國政府與地方政府和蔚來等公司合作,增加更換電池站,提高便利性,減少新能源汽車的停機時間。
農村電氣化: 為了廣泛推廣,中國正在擴大農村地區的新能源車基礎設施,旨在使新能源車在主要城市以外可行,並促進各地區可持續交通。
研發和創新: 在“中國製造2025”倡議下,政府資助電池技術、自駕車和新能源車製造的研發,以建立高科技新能源車零部件的自力更生,減少對外國供應商的依賴。強調提高電池性能、降低生產成本,並創造出口競爭力模型。
全球擴張支持和貿易保護: 中國政府鼓勵新能源車製造商開拓國際市場,向出口到歐洲、日本和拉丁美洲的企業提供金融支持。像比亞迪和蔚來這樣的中國新能源車品牌正在利用這些政策建立強大的全球存在,並有進一步擴展的雄心。
在國內,對外國電動車實施進口限制和關稅有助於保護中國企業,使其能夠在不面臨重大國際競爭的情況下主導本地市場。這種保護主義立場的目的是培育國內品牌,並加強中國作為全球電動車強國的地位。
環保和ESG目標: 新能源車的應用在中國的環保策略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包括在2030年實現碳排放峯值,並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通過將新能源車納入其環保、社會和治理(ESG)框架,中國旨在減少城市污染,減少該國對化石燃料的依賴,符合其可持續性目標。
美國政府的新能源車行業政策
美國政府已採取重要措施支持新能源車行業,重點是增加新能源車的應用、發展國內製造業,並建設必要的基礎設施。以下是主要的政策領域:
消費者激勵和稅收抵免: 2022年的IRA為新能源車買家提供重大的稅收抵免,提供最高7500美元的新能源車購買補助和最多4000美元的符合條件的二手新能源車補助。為了符合資格,車輛及其電池結構件必須滿足特定的國內採購要求。目標是既鼓勵新能源車的應用,又支持國內新能源車供應鏈的發展。
包括加州、科羅拉多和紐約在內的幾個州提供額外的減稅、退款和其他財務激勵措施,以使新能源車的擁有成本更加可承受。例如,加州爲購買新能源車提供退款,併爲低收入居民提供激勵措施,進一步支持新能源車的廣泛應用。
製造業和供應鏈發展:IRA中包括鼓勵公司在本國製造電動車、電池和元件的激勵措施,旨在減少對外國供應商的依賴。在北美製造電動車元件或進行最終裝配的公司將獲得重大好處,符合拜登政府創造就業機會並在美國建立強大電動車供應鏈的目標。
能源部(DOE)的獎助和貸款:DOE已經授予數十億美元的獎助和低息貸款以支持新能源車的電池製造和原材料加工。例如,DOE已經分配資金幫助美國公司生產新能源車電池的關鍵元件鋰、鎳和鈷。
國家電動車基礎設施(NEVI)計劃:作為2021年《國會共議基礎設施投資和就業法》的一部分,NEVI計劃在五年內分配了50億美元給各州,以建立全國範圍的新能源汽車快速充電站網絡,目標是在主要高速公路沿線每50英里設置一個充電站。這一舉措對支持長途旅行和美國境內廣泛使用新能源汽車至關重要。
當地基礎設施補助金:可用於當地和社區新能源車基礎設施項目的額外資金。這包括旨在在城市地區、低收入社區和農村地區部署充電樁的補助金,解決不同地區新能源車訪問差距問題。
環境保護局(EPA)提出了對乘用車和輕型貨車的更嚴格的排放標準,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預計這些新規定將鼓勵汽車製造商增加新能源車的生產以符合法規標準,特別是隨著美國努力實現巴黎協定對氣候變化的承諾。
加利福尼亞的零排放車輛(ZEV)法規:加利福尼亞與其他幾個州一起制定了雄心勃勃的零排放車輛法規,要求新車銷售量的一定比例爲ZEV。加利福尼亞計劃到2035年禁止銷售新的燃氣動力汽車,爲其他州可能會跟隨的先例。
支持研究和發展(R&D):美國政府通過來自先進研究項目能源局(ARPA-E)和其他聯邦計劃的資助,支持與電動車相關的研究和開發,資助電池技術、充電技術和能源效率改進等項目。美國能源部還資助大學和私營部門研究下一代電池技術,如固態電池和關鍵電動車材料回收工藝,旨在降低成本,提高未來電動車性能。
就業創造和勞動力發展:IRA和美國能源部計劃下的項目旨在在電動車領域創造就業。勞動力發展計劃旨在培訓電池製造、電動車組裝和基礎設施維護等領域的工人,促進就業增長,解決綠色經濟內的技能缺口。
結論
中國電動車行業目前經歷着顯著增長,鞏固其作爲全球領導者的地位。這得益於大規模生產、先進技術和具有競爭力的定價。中國製造商如比亞迪、上汽和小鵬利用強大的政府支持、有利政策和電池技術的創新,使它們能夠在全球電動車市場銷量上佔據一半以上的份額。然而,它確實面臨國際監管挑戰的新壓力。